《奥本海默》观后感

微信图片_20230923165011

在没有观看电影之前,我对于奥本海默并不是特别的了解。只听说过他和原子弹有关联,并且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文。当然这也是我在了解相关资讯之后对他的认识。本着对科学家的敬畏之心去看这部电影,让我对这位世界名人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还有一点就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他还导演过《星际穿越》以及《盗梦空间》等。可以说是世界著名的电影人了。

整部电影长达三个小时,当然这三个小时介绍了主人公奥本海默人生的重要时刻了,前期紧凑,中期过程较为缓慢。当然用三个小时说一个人的故事还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还是原子弹之父。整部电影也最大化的将人物刻画,极致的展现在荧幕当中。影片的叙事有两个镜头,一个是彩色,一个是黑白。而且电影一开始就是原子弹爆炸的刻画,接着是主人公罗伯特.奥本海默的出现,开头用一段对话(是对奥本海默的问话及回答)场景似乎是”现在“然后在回答中进入奥本海默学生的时候,在哈弗大学的他似乎也和其他人一样,甚至是收到老师的不待见,但是他总是用不一样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所以大多是天才都与周围格格不入(伟神)。在老师上课时敢于质疑。正是这种不拘一格的学术精神让他去欧洲留学任教,为量子物理学开辟了新道路(文科生不太懂),在留学任教其间结识大量的科学家,并为后面曼哈顿计划邀人打下基础,回国后他在学校开创了自己的学科,量子物理学。并开始执教,手下很多学生后来都是学术界,科学界的顶尖。而也是在学术的得到成就让军方注意到了他,当时的背景正处于二战的中间期。德国在欧洲战场上的形式大好,对于美国及第三方世界的威胁与日俱增。而且应为量子物理学的发展让各国的军方注意其作为武器的潜力,德国正处于欧洲且资源较好,对于开发核武器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美国也极为关注事态的发展,而作为犹太人的奥本海默对于德国纳粹的做法深恶痛绝,但他知道这种武器的威力。在思想斗争之后的日夜,是无数的斟酌与惆怅。最后相信美国政府帮助其开发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主持创建了洛斯·阿拉莫斯国家试验室并担任主任研制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是描述较多的,但过程较为顺利的完成,但在研制当中奥本海默也在思考这一举行为,是否正确,剑的使用,交给正确的人,和平会随之到来,反之无疑会助长人。但他本人始终坚信一切都是为了和平。成功之后,人类见识到了前所未有的的力量。而第二天原子弹的一切似乎和他本人没有关系了。军方直接接受之后的所有工作。而他似乎也陷入了沉思。之后的他参与了有关原子弹的作战会议,但对于他的意见似乎并没有重视,他的所学的知识与能力成为一个制造原子弹的工具,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让其深感自责,他说”Now 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之后的余生他对此都惆怅不安,之后他也致力于世界原子能合作机制的建立,让核管控处于安全可靠状态。这种行为注定会迎来麦卡锡主义者的不满,所以电影的后一半部分则是他对负面的言论及影响描述,而贯穿电影的”问话“,则是政治家对他的处处刁难。当然奥本海默仍是具有争议的科学家。

电影采用插叙(或者倒叙)的方式将奥本海默的人生履历映射在幕布之中,对于我第一次看这种影片对于这中风格不是很适应,但其电影的风格特点独具一格,画面给人的感官体验很充实,故事的叙述手法也很特别。当然不是嘎吹,他的这部电影叙事的来回跳转对于首次看诺兰导演作品反应不太过来,可能这样突出了事情于节奏的鲜明。这部电影总体还是不错,全文都在衬托奥本海默的惆怅,正如电影开头的那句普罗米修斯为人来盗取天火,而他却被囚禁山峰之巅以示惩罚。奥本海默的惆怅来自于对人类自身。来自于对未来的担忧。

奥本海默与杨振宁